
1955年9月上海期货配资线上,在建国后的大规模授衔仪式上,李逸民被授予少将军衔。虽然关于李逸民将军授衔时具体获得了哪些勋章的记载存在一些差异,但根据大部分的资料推测,他得到了两枚勋章:三级八一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唯独缺少解放勋章。通常来说,许多开国将军会获得三枚勋章,而李逸民的缺少解放勋章,主要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主要从事的是地方工作,负责建设革命根据地,而根据规定,解放勋章一般授予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在部队中担任营、团以上职务的干部。 建国初期,李逸民将军本来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地方工作,但由于公安部的成立,李逸民被调入公安部政治部担任副主任,1952年在职务评级时被定为正军级。这一职位的变化使他有机会参与到后来的授衔工作当中。 展开剩余83%回顾李逸民将军的二十二年革命生涯,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他的军事生涯其实相当短暂,其中有十年时间,他几乎都在监狱中度过。李逸民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龙泉县,1921年进入杭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次年又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值得一提的是,李逸民原名叶书,这个名字是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为了更加符合革命情感而自改的。 上海大学是由中共创办的,目的是为培养革命干部,正值大革命时期,中共希望通过国民党名义来共同创办这所学校,因此这所学校实际上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旨在为革命培养优秀人才。显然,李逸民在这里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思想启蒙。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李逸民立即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几乎不久后,他就被党组织推荐,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李逸民曾在晚年回忆录中详细讲述了他在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1925年9月,李逸民携带介绍信,从上海乘船前往广州,找到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熊雄报到。熊雄看过介绍信后,热情地迎接了他们,正好黄埔军校第四期正在招生,熊雄鼓励他们报名,并且安慰说,即便未能考上,也会为他们安排其他工作。 幸运的是,李逸民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一共录取了2000多名学生,并将其分为两个团,李逸民被分配到第二团。入学一个月后,他便参与了第二次东征,虽然这些新生刚刚入学,但他们依然表现出了极高的革命热情,李逸民也凭借着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李逸民留校担任《黄埔校刊》编辑,并在大革命失败前,先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的政治指导员及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李逸民坚决与国民党右派展开斗争,而在大革命失败后,他随部队参与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李逸民冒着生命危险逃到了上海,联系党组织并被派往江苏开展地下工作。原本根据李逸民在黄埔的背景,他本应在创建红军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这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 1928年春,李逸民在上海被英租界巡捕逮捕,之后被引渡到国民党当局。虽然国民党当局并未清楚知道李逸民的身份,但他还是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李逸民受尽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保持坚韧,拒绝泄露党的机密。最终,国民党以“军事犯罪”为名,判处李逸民无期徒刑,李逸民被先后转押至上海漕河泾监狱、苏州军人监狱、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监狱中的环境非常恶劣,黑暗潮湿,狭小的牢房里充斥着老鼠和臭虫。尽管如此,李逸民并未屈服,他依然积极开展狱中斗争,争取监狱里其他同志的权利。他坚信,“一个共产党员若不战斗,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与他同监的同志们成立了狱中党支部,并多次组织抗争活动。1930年,李逸民与战友们发起了“罢饭”斗争,监狱当局虽然妥协,但愤怒之余将李逸民视为“首恶”,将他捆绑在柱子上毒打。 尽管遭受了身体上的极大痛苦,李逸民始终不屈不挠,并在监狱中继续宣传党的主张。“共产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放弃对党思想的传播。”在监狱内,李逸民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狱警,他们因同情李逸民而将信息传递给他,还为他送来书籍和食物。李逸民坚信,如果自己不死,总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因此,在监狱中,他依然坚持学习,锻炼身体,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尽管李逸民没能亲自参与苏区建设和红军创建的工作,但他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红军的动态,甚至在红军长征期间,他用手绘图标绘制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不幸的是,这一举动被监狱当局发现,所有书籍和笔记被没收,他也因此遭到了更为严厉的惩罚。 经过十年漫长的监禁,李逸民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自己的斗争终将得到回报。终于,1937年,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达成,党组织积极营救,李逸民等一大批中共党员被从监狱中释放,他也终于获得了自由,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监狱中释放后,李逸民加入了延安的抗大,继续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并在抗大期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尽管他在监狱中的长期煎熬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导致他未能直接参与一线作战,但在革命根据地,他为党组织培养了无数干部,这些干部后来纷纷投身一线,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李逸民一直渴望能亲自投入到抗战的前线。在抗战胜利初期,党中央决定将延安迁至承德,而当时承德则隶属于冀热辽分局,能同时指导东北、晋察冀、华北战场。李克农向李逸民提出任务,要求他和警卫团的吴烈同志一起,带200名军事干部和100名政工干部前往承德。然而,李逸民抵达承德后才得知李富春已前往东北。尽管如此,李逸民并未放弃,继续参与根据地的工作,承担了更多的任务。 1946年,停战协议生效后,李逸民被调往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担任第二十六小组代表。在此期间,为了方便谈判,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内战全面爆发后,李逸民被调往东北,担任牡丹江省建设厅厅长、东北人民政府财经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主要负责根据地的建设与后勤保障。 虽然李逸民长期在地方工作,接触军事事务的机会较少,但他在根据地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渴望一线作战,但由于身体原因,他未能如愿。然而,李逸民仍然在自己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无数心血。 建国后,李逸民被调回北京,原本周总理希望他担任财经秘书,但他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因此婉拒了这一职位。后来,他被安排到组织部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一次,他和欧阳毅散步时,偶遇了正在组织公安部的罗瑞卿,得知公安部政治部缺少副主任,李逸民主动 发布于:天津市
|